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健康科普
新闻中心

小腿酸痛,他开始了漫漫十年求医路……

发布时间:2021.07.16 发布人:管理员 来源:河南省直三院 浏览次数:1006


 

“医生,你知道晚上那种钻心的疼是啥感觉吗?”

这是49岁赵先生(化名)见到医生的第一句话。

也只有经历过这种痛彻心扉,才会让一个中年男性有这种来自灵魂般的询问。

“十年了,整整十年了,白天疼,晚上疼,白天还可以忍受,晚上真的不是人受的。”赵先生边说边摇头,真的是痛到了极致,才会有这么真实的反应。

“除了疼之外,你应该走路也走不长吧!”医生耐心的询问,这也是医生说的第一句话。

“是的,是的,医生,我现在只能走几十步路,为了看这个病,真的是没少折腾啊,大大小小医院去了不知道多少家。”

赵先生自述了他漫漫十年求医路。

十年前,身为厨师的赵先生是家里的顶梁柱。有一天,突然出现小腿酸痛,当时没在意,以为是站久了工作劳累。后来小腿酸痛的症状越发频繁,尤其是远距离行走之后,但是休息后就明显缓解。

由于赵先生每天围着灶台转,行走距离本就不长,所以这个间断性跛行的症状早期并不突出,但是后来这个症状越发频繁,而且行走距离也在缩短,并且伴随疼痛以及下肢发凉,尤其是晚上更加明显,去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下肢脉管炎,给开点口服药。

吃药后疼痛有所缓解,行走距离有所延长,由于当时没太影响正常的生活,就疼了去拿药吃。

正值壮年的赵先生,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几张嘴都在等着他,让他不敢休息,就这样坚持着。

再到后来,吃药也不行,就去住院治疗,输液缓解疼痛,出院;再疼了就继续住院输液,缓解了出院……就这样周而复始的治疗,疼痛并没有被压制,反而越来越重,行走距离也越来越短,直到脚趾好像有了想要坏死的迹象,多方打听,辗转来到省直三院,才有了开始就诊的那一幕。

彭喜涛副主任医师对赵先生的进行了全面的体格检查和临床检查,血管造影显示右侧从髂外动脉一直到腘动脉都是闭塞的,无任何血流通过,这才是赵先生疼痛和不能长距离走路的主要原因。

640.webp (1).jpg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经过认真仔细的病例分析和术前讨论,最终了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从髂动脉取出陈旧血栓长达十几厘米,股动脉内膜增生约20厘米直接进行了内膜剥脱,建立了从髂动脉到股动脉的血流通道,血流瞬间顺畅无比。

血流通畅后,下肢皮肤温度瞬间增加,脚的颜色也正常了,术后第二天就下床活动,行走距离也慢慢的由原来的几十米到几百米,赵先生忍不住的感叹:十年了,从我三十多岁开始一直都认为是脉管炎,原来是血管闭塞。

640.webp.jpg

 

  漫漫十年求医路,

      一朝消除“痛和魔”!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又称”老寒腿“,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例有逐年增多趋势。中国目前大约有2000万患者,估计每年还会继续增加约60万人。

下肢动脉动脉硬化闭塞跟脑梗和心梗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血管堵塞、不通造成的,通俗来讲,如果将血管比喻成水管的话,时间长了,水管上附着水垢,若不及时处理,水垢越积越厚,水管里的水流就会越来越小。当血中的脂质成分沉积在通往下肢的动脉内膜上,导致内膜面向管腔内突起,造成管腔狭窄,通往下肢的血流减少。随着病变的进展,管腔越来越狭窄甚至堵塞,当血流供应不能满足肢体运动时对氧的需求,就会出现相应的症状。

该病的危险因素是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尤其是吸烟和糖尿病,可以使该病患病风险增加24倍。

下肢动脉硬化最初的表现为肢体发凉、发麻,当病变进一步发展,会出现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最后发展成溃疡、坏疽。

行走一段时间后出现一侧或者双侧小腿疼痛,被迫停下来,休息片刻后,疼痛消失,还可以继续行走,但行走一段路后又开始疼,休息后又可以缓解,如此反复。这是下肢动脉硬化导致血管闭塞后的典型症状,医学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640.webp (2).jpg

下肢动脉硬化的预防主要在于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的硬化的危险因素,如严格监测、控制血压、血糖、血脂,严格戒烟,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塞症的发生率,并预防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旦出现肢体发凉发麻和间断性跛行症状,要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安排相应医学检查,如踝肱指数(ABI)评估肢体缺血严重程度,必要时还能安排多普勒彩超、CTA、MRA及数字血管造影(DSA)等检查。

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在副院长袁启东和彭喜涛主任的带领下,对下肢动脉疾病的治疗方案不断的进行优化,秉承能保守不手术,能微创不开刀,能保肢绝不截肢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个性化定制最佳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