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2年5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协商会,决定扩大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的范围,将重点从“抗生素”改为“抗微生物药物”。自2020年起,每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固定在11月18日至24日。今年又更名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
为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社会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的认识水平及科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认知,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学部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认识周”期间开展院内外宣传及义诊活动,主题为“齐心协力,预防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院内,通过电子屏、展板等方式现场展示宣传图片和宣传视频,对医护人员开展培训,分享抗微生物药物相关知识,倡导谨慎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呼吁医护人员与患者齐心协力预防微生物耐药。
院外,临床药师为群众发放抗微生物药物健康知识宣传页,现场答疑解惑,提供用药咨询和健康义诊服务。
抗微生物药物科普小课堂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或繁殖的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人类、动物和植物感染的药物。
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和抗寄生虫药物。
抗菌药物主要用于预防或治疗细菌感染。
抗病毒药物主要治疗HIV、疱疹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病毒以及肝炎病毒等病毒性感染疾病。
抗真菌药物可用于由各种癣菌引起的皮肤、毛发、指甲、口腔或阴道黏膜等表浅部真菌感染和由白念珠菌及新型隐球菌等引起的内脏器官和深部组织真菌感染。
抗寄生虫药物用于选择性地杀灭、抑制或排除寄生虫,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
近些年耐药病原体的频发和传播,导致抗微生物药物药性日益较弱,并持续增加我们治疗常见感染的难度,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超级细菌”在全球快速传播,可能导致一些感染无法使用现有抗微生物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不等同于消炎药,在非细菌感染的情况下使用抗菌药物,会杀灭体内非有害菌,引起菌群失调,造成免疫力下降。应经过临床医生诊查、明确病因后再用药。
发热原因很多,包括感染性、肿瘤性及结缔组织病等,还有药物过敏可以导致药物热,运动以后体温可能会升高,进食后1-2小时体温也会升高,还有新生儿体温,女性生理期前半个月体温都会升高。
所以感染引起的发热只占一部分,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药物就是无效的,必须是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这些才能使用抗菌药物。
不同部位的感染用药疗程不同。症状减轻不代表病原微生物完全清除;擅自停药可能复发,更容易导致耐药。
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并非越新越好,更不是越贵越好。很多新研发的药物价格会高一些,与它的研发工艺、研发过程有关系。每个部位感染的病原体是不一样的,选择的药物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选择药物是根据感染的部位,感染的病原菌来决定的,比如说扁桃体炎,服用一些青霉素类的药物,老药经过长期的临床应用,药效稳定,不良反应等潜在危害明确,因此安全性更高;而新药、进口药,在国内使用的与老药相比少得多,药物潜在的副作用不易被发现。
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遇上了耐药菌,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效,就当“用老不用新”。
不要自行购买抗微生物药物,始终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严格遵照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避免擅自加量、减量、换药或停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有助于预防感染。加强锻炼,增强体魄与免疫力,从源头减少感染的发生。不与他人共用或使用剩余的抗微生物药物。向身边的亲朋好友宣传抗微生物药物知识,保护抗微生物药物,就是保护我们自己。